别慌!机构看好!2025年有望迎来一轮年度级别上涨行情

2024年11月22日 20:44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市场号 作者:尚扬‍‍

11月8日,A股各大指数开启震荡调整模式, 让“A股牛市结束了吗”的疑问在社交媒体引起广泛讨论。 但当前,机构态度依然乐观, 中信证券预计2025年A股将经历一轮年度级别的上涨行情中金公司也表示,2025年的结构性机会将进一步增多 。 

积极看好2025年投资机会

此前,中信证券在其举办的2025年资本市场年会上表示,A股当前正站在年度级别马拉松行情的起跑线上,核心城市房价企稳和社会融资增速回升将成为发令枪,国内的信用周期、宏观价格、A股盈利都将迎来周期上行的新起点,A股将经历一轮年度级别的上涨行情。 

具体而言,信用周期方面,随着化债加码落地,帮助地方政府与企业轻装上阵,将撬动新一轮信用周期上行。宏观价格方面,政策落地起效,全国地产分批分区止跌回稳,下半年国内物价有望温和回升。盈利方面,受益于信用与价格修复,A股2025年下半年将迎来新一轮盈利上行周期。其中,非金融板块的ROE有望在杠杆率和资产周转率改善的驱动下企稳回升,其盈利同比增速也将逐季回升。 预计2025年A股盈利同比增速将从2024年的0.5%小幅上升至0.7%。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策略官陈果也发文表示,“一个持续低迷,投资者缺乏获得感的市场,即使迎来重大转机,要谈投资者心态的坚定恐怕也是奢侈的。很多资金内心规律难免是快进快出,一惊一乍。习惯就好,慢慢会变。 我看到的,从政策面到基本面,一步一个脚印在前进和改善,资金犹豫怀疑,才有震荡慢牛。 ” 

中金公司则认为,2025年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望整体好于2024年,结构性机会进一步增多。2025年仍需正视宏观范式转变对经济基本面的挑战,但市场中期底部或已在2024年出现,会否实现趋势反转取决于政策能否最终扭转低通胀环境、改善投资者预期。2024年市场驱动力主要体现为估值修复,2025年能否由估值驱动成功切换至基本面驱动至关重要,同时不可忽视A股经历长周期回调后,国内居民资产和全球资金的配置需求或有更积极的边际变化。 

四条主要赛道可重点关注

具体配置上,机会将重回景气视野,重回赛道布局。我国部分产业基本面历经多年调整,产能有望在政策引导及产业自身趋势下走向出清,景气回升产业明年有望逐渐增多。 

中金公司认为,未来可重点关注以下四条主要赛道:

1)景气成长:关注估值持续收缩、基本面预期有望迎来出清拐点的成长产业,或者受到政策支持和AI产业趋势催化的领域,包括锂电池、高端制造、半导体、消费电子、软件等为代表的科技软硬件等;

2)韧性外需:美国新总统上任及美联储降息加大美国经济软着陆概率,但贸易等领域不确定性增加,关注潜在冲击相对小、外需韧性强的领域,如电网、商用车、家电等,以及全球定价的资源品;

3)新型红利:高股息公司结合现金流及股息率配置,新视角关注食品饮料等泛消费领域;

4)政策支持 :关注 并购重组、破净修复 以及地方政府化债等应对确定性高、持续性较好的政策及资本市场改革对相关领域的影响。 

针对景气成长、科技软硬件等板块的机会,我们在此前的《 大小摩、社保基金积极买进!年报盈利翻倍增长股曝光! 》《 场外资金持续入市!重点关注科技+并购重组主线! 》文章中曾多次涉及;并购重组的机会也在《 当下最强的主线之一:并购重组 》《 并购重组,这三个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等文章中进行过详细分析。 

11月15日,证监会发布市值管理指引,对主要指数成分股制定市值管理制度、长期破净公司披露估值提升计划作出专项要求。随着市值管理新规落地,预计破净公司会有一定估值修复空间。 

长期破净央国企或迎估值修复

根据市值管理指引,长期破净公司应当制定上市公司估值提升计划,长期破净指股票连续12 个月每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其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全A市场长期破净公司共有208家,占全部A股比重的3.9%。 

分行业看,长期破净公司集中在银行、房地产、建筑装饰、交通运输、钢铁等板块。按1)属于指引要求的主要指数成分股;2)近12个月均破净且市净率低于所在一级行业水平;3)最新市值大于100亿元;4)ROE大于5%的个股为筛选指标, 可以看到市值管理诉求强且经营稳健的企业,主要以央国企为主 (见表1)。 

别慌!机构看好!2025年有望迎来一轮年度级别上涨行情

例如华夏银行,目前市净率仅约0.41倍,相较行业整体0.61倍的市净率也有一定距离,且近一年内的区间最高市净率也不过0.48倍,破净情况明显。公司为全国第五家上市银行,今年前三个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11.35亿元,同比增长0.04%;实现归母净利润185.11亿元,同比增长3.1%,净资产收益率为5.79%。 

当前政策持续刺激、市值管理考核落实的情况下,央国企长期破净公司或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嘉宾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本刊立场。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责任编辑:zbf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