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景气向上

2024年08月19日 11:01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周汇

短期来看,医疗设备更新政策持续推进,有望在2024年下半年迎来设备高景气周期;长期来看,医疗设备龙头出海竞争力进一步凸显,成长空间不断打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为持续促进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指引了方向。

事实上,2024年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密集出台,也有望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相关领域的投资。

7月25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的通知,提出“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此政策是3月国务院出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进一步延续,设备投资领域涉及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预计到2027年上述多个领域的设备投资规模将在2023年的基础上实现25%以上的增长。期间,国家发改委以及其他部门又接连发布了《关于做好医疗卫生领域2024年设备更新工作的预通知》(下称“《通知》”)以及《推动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推进医疗设备更新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国家版文件发布以来,各省市持续公布医疗领域设备更新实施重点和方案,明确更新升级的详细指标和具体实施方案,部分省市2027年相比2023年增长幅度提升至28%-30%左右。根据平安证券的统计,目前已有部分省份发布医疗设备更新项目审批前公示或批复,据部分统计目前已披露金额超过210亿元,预计全国范围或有数百亿规模设备更新增量需求。

长江证券表示,设备更新贴息贷款政策逐步落地,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所需资金,由超长期国债、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单位自筹等资金筹措安排。中国医疗设备人均保有量较低,设备配置缺口较大,伴随2024年下半年随着设备更新政策落地,招标采购数据有望迎来同比和环比较好增长。

平安证券研报显示,短期来看,医疗设备更新政策持续推进,资金面保障充足,设备招投标有望在2024年下半年快速恢复,压制的需求集中释放,也有望刺激新的需求,下半年迎来设备高景气周期。而从长期来看,医疗设备龙头企业海外业务蓬勃发展,出海竞争力进一步凸显。国内前期主要以低端设备出口为主,随着国内产品高端化持续突破、产品迭代不断加快,高端设备出口有望加速,长期成长空间不断打开。

千亿元大市场

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根据指引,预计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多个领域的设备投资规模,将在2023年的基础上实现25%以上的增长。

其中明确指出,必须提升教育、文化和旅游以及医疗设备的水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着重加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的不断升级。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还将推动医疗机构病房的改造和提升,以改善病房环境和设施,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

国家版文件发布以来,各省市持续公布医疗领域设备更新实施重点和方案,明确更新升级的详细指标和具体实施方案,部分省市2027年相比2023年增长幅度提升至28%-30%左右。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有关医疗设备以旧换新实施方案,覆盖品类逐渐明确,主要围绕国家发布的四大领域(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不同区域在设备品类、更新场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别。其中,江苏、广东、湖北等明确采购设备数量,江苏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和信息化设施更新,到2027年力争更新24万台(套),其中2024年推进任务为力争更新7万台(套)等。

2024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强调加快重点医院先进医疗设备更新,并推进县域医共体设备更新,提升县域设备配置水平。同时,《通知》明确了医疗设备以旧换新的资金来源:超长期国债、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对地方的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项目,原则上按照东、中、西、东北部地区分别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40%、60%、80%、80%的比例进行支持,享受特殊区域发展政策地区按照具体政策要求执行。中央本级项目按照有关标准执行。西藏自治区、南疆四地州、四省(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涉藏州县项目最高可在支持限额内全额支持。

随后,国家发改委、卫健委等多部门又联合印发《方案》,支持乡镇卫生院合理配置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升县域医学影像中心设备配置水平,提高AI辅助诊断技术应用能力,促进远程医疗延伸到乡村;推进城市医疗设备更新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方案》指出,到2027年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主要大型医疗设备百万人口拥有量基本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端医疗设备短板加快补齐,县域基层医疗设备条件持续改善,提升整体医疗设备保障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

平安证券表示,《方案》高屋建瓴地明确了医疗设备升级的重点和流程,优先遴选已超过使用年限、性能较低或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的设备进行更新申报,项目采取审批制,立项提交时需明确更新内容、资金来源,市级及以下设备更新原则上采取省级集中采购方式,由省级相关部门立项审批、组织采购。并明确超长期国债支持比例,统筹超长期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地方财政资金等多种渠道,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117亿元,2023年有望突破3848亿元。根据《方案》,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800亿元,2023-2027年复合增速达到6%、每年带来数百亿元的增量需求,中短期持续带来行业增量,有望迎来新一波大规模设备更新热潮。

此外,根据《方案》要求,主要大型设备人均拥有量要到2027年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其中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X射线成像系统、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放疗设备、手术机器人等,除近几年快速配置的CT外,其余大型医疗设备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国信证券测算显示,《措施》提到将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根据历年医疗卫生专项债规模占比,预计国债资金中分配给医疗领域的比例约7%-9%,即210亿-270亿元,假设国债资金占总投资额的50%,预计医疗设备更新总规模有望达到420亿-540亿元。

医疗设备景气向上

医疗设备景气向上

其中,CT需求规模约为93亿-120亿元、超声约66亿-85亿元、核磁共振约46亿-59亿元、数字化X射线摄影(DR)约36亿-47亿元、内窥镜约31亿-40亿元、直线加速器约24亿-31亿元,减影血管造影(DSA)约20亿-25亿元。

根据西南证券的测算,按照到2027年医疗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的政策目标倒推,2023-2027年,医疗设备以旧换新政策预计对医用医疗设备年复合驱动或将超过6%。

资金持续支持

2022年9月,国务院宣布将发放1.7万亿贴息贷款支持设备更新改造,同时央行宣布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随着资金逐步到位,2022年11月陆续看到设备招标采购落地,2022年12月达到采购高峰,整体采购周期大概维持6个月。以CT、MRI为主的大型设备采购会有短暂的需求提升期,而监护仪、呼吸机等金额较小的设备采购需求整体较为平稳。

平安证券认为,不同于上轮贴息贷款,此次由国家和地方提供本金资金支持,有望激活更多医疗机构采购需求。

国家明确中央投资、中央财政资金等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肯定是有资金支持的,而且支持会是有力度的。同时,当前各地政府也都在认真研究,会结合各自财力的实际情况,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其中江苏提到,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国家资金基础上,用好省卫生健康专项资金,对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给予补助支持等。

首先,超长期特别国债提供稳健补充资金,持续补贴至2027年,为中短期医疗设备采购提供资金支持。国家发改委明确超长期国债支持比例(东、中、西、东北地区支持比例分别不超过核定总投资的40%、60%、80%、80%,西藏自治区等最高可在支持限额内全额支持),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同时,贴息贷款政策配套,解决地方和医院自筹资金瓶颈。6月25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通知》,明确中央财政会同有关方面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这将有助于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助力投资和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

随后,7月印发的《措施》进一步明确了资金支持细节、加快推动设备更新政策落地。国家发改委牵头安排148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专项资金,用于落实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运、物流、教育、文旅、医疗、老旧船舶等领域设备更新。预计医疗领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在百亿元以上。同时,提高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比例。对符合相关条件经营主体的银行贷款本金,中央财政贴息从1个百分点提高到1.5个百分点,贴息期限2年,贴息总规模200亿元。

从时间节奏看,5月底国家卫健委发布《方案》,医疗机构陆续将年度申报资金需求和更新项目初步汇总到国家卫健委,项目采取审批制,明确内容、资金来源,审批通过后发送至发改委审批,发改委审批通过进行项目公示。平安证券预计,随后中央资金(超长期国债)划转和自筹资金逐步到位,后续将会根据项目进度陆续进行招投标采购,相关厂商订单有望持续改善。

按照时间进度,6月份预计医疗机构设备项目均已提交审评。6月12日,广东省率先发布医疗领域设备更新有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前公示,其中包括三个重点医院先进医疗设备更新项目、三个县域医共体设备更新项目、一个二级医院设备更新换代项目、一个公共卫生机构设备更新项目,总投资53.93亿元,申请中央投资24.22亿元,剩余资金由单位自筹、地方财政或政府专项债配套解决。7月初广东省发改委发布回复函,均同意以上更新换代项目,涉及医疗设备更新超过2000台套,总投资近5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卫健委4月份曾发布方案,提到2024年底更新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以及手术机器人等设备0.6万台,本次项目已完成超1/3规划,全年完成可期。

6月17日,广西卫生健康委发布2024年县域医共体设备更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购置CT、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及其他等设备7.05亿元。其中申请超长期特别国债5亿元,市县配套资金及单位自筹2.05亿元。项目实施进度期为2024年6-12月,计划于7-9月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9-12月设备安装交付验收工作。

据国信证券统计,截至7月24日,各省公布的设备更新项目涉及投资额已经超过200亿元,更新设备台数超过9000台,涵盖设备种类多样化,包括医学影像、内窥镜、康复护理类、中医诊疗类、监护类、检验类、急救类等医疗设备。

国联证券也认为,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是中国目前及未来的发展主题,离不开特别国债以及银行资金的持续支持。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刚性需求的医疗投入持续增加。从1980到202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3%增长到7%,政府、社会和个人在医疗领域的投入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对比来看现阶段中国医疗资源不多且不优,医疗资源建设任重而道远。改革开放后的卫生投入使中国人均床位数也迎来快速增长,2000-2019年千人床位就增加了近2倍,虽已超过美国,但距离德国、日本、韩国仍有差距,同时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床位为代表的优质医疗资源仍然紧缺,2022年中国每十万人ICU床位为12.8张,低于德国的38.7张(2020年)和美国的29.4张(2020年)。

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配置仍存缺口。以广西省为例,根据《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其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备如CT、胃镜、救护车和呼吸机等仍有较大缺口。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配置完善是推动分级诊疗的必要条件,未来有望持续获得改善。

国联证券表示,2024年以来,相关政策的颁布将推动医疗设备需求持续提升。根据测算,从财政拨款角度,以旧换新政策中分配到医疗设备的资金约2300亿元。从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角度,ICU新建能够为医疗设备提供878亿元市场。

设备以旧换新资金来源一般为政府提供部分资金,银行提供贷款,鼓励各机构购买设备,从而拉动需求提升。目前央行已宣布设立额度为5000亿元的技术改造再贷款,同时财政部也提出2024年预计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累计金额达1.5万亿元。

根据2022年贴息贷款补贴设备更新改造执行情况,一般会有10%左右资金分配到医疗领域。假设最终10%资金用于医疗设备更新,终端采购市场空间将达1500亿元。其中,ICU建设短期内(截至2025年)可为医疗设备提供增量市场387亿元,中期(截至2027年)达878亿元。此轮新建ICU中,ICU设备采购占比最高(67%),其次为内窥镜(15%)和康复设备(6%)。预计有望为ICU设备提供265亿元(截至2025年)和589亿元(截至2027年)增量市场。

招标逐季恢复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2023年财政收支数据,财政卫生健康支出约22393亿元,华安证券预计财政卫生健康支出金额中的10%左右将用于医疗设备的采购。

2024年上半年,财政卫生健康支出10580亿元,同比下降12.1%,2024年的财政卫生健康支出预算约为22836亿元,预计2024年下半年财政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速预计达18.34%。

参考医装数胜对中国县级医院医疗设备采购规模的分析,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县级医院医疗设备采购规模达到74.50亿元,占整体公立医疗机构设备采购比例的30.69%,同比下降55.43%,较2023年第四季度的下降幅度略有收窄。

医疗设备景气向上

华安证券表示,2024年第一季度,县域医疗机构招采规模同比下降较多,但下降幅度较2023年第四季度有所收窄,其中下降较多的品类是放疗类设备和生命健康信息支持类设备。结构上来看,采购需求向三级医院集中较为明显,国产品牌的占比多数品类中也呈现出提升趋势,但在放疗类设备领域有较大下降,这可能与放疗类设备单价高、数量少且需求向三级医院集中,三级医院可能更倾向于进口品牌有关。 

展望下半年,医疗设备的招采将呈现逐季好转的态势,一是设备更新政策细则出台,资金到位,尤其对于依赖财政资金的二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节奏将会加快;二是临床业务量大、需求多的三级医院在2024年上半年招采预算普遍完成度低,下半年如果不加速招采,可能会对来年的临床诊疗活动开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预计下半年医疗设备招采活动会更频繁,医疗设备板块的业绩也会加速恢复。

国信证券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随着各省陆续进入项目审批阶段,医疗设备招标有望于2024年下半年开展。从海外医疗器械龙头企业飞利浦、GE、西门子2024年二季度业绩看,均显示出中国区收入/订单的下滑;对于医疗设备更新政策对业绩的增厚,GE、西门子医疗预计订单主要贡献在2025年,飞利浦医疗较为乐观,认为中国区业务2024年下半年将全面改善。

平安证券对近年来国内的医疗设备投资周期进行了复盘:2020-2022年,疫情伴随着医疗新基建不断推进,医疗设备需求旺盛,国内人均床位数和设备数量有所提升;2023年7月,医疗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开始在全国推进,医疗机构的设备招投标采购积极性受到大幅影响,尤其是基层领域,导致2023年下半年相关医疗设备厂商收入基数很低,并对常规需求产生较大压制;2024年以来,医疗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有所缓解,仅部分区域较为严格,一季度招投标下滑幅度有所改善,但二季度以来设备更新政策持续推进,部分医疗机构处于等待资金落地状态、压制常规需求采购,加上医疗专项整治行动有所反复,二季度招投标预计持续保持低迷状态。

平安证券认为,医疗设备更新政策持续推进,资金面保障充足,以广东省为例,目前首批项目申报国债24亿元,已收到同意批复,还剩约30亿元自筹,而根据广东省财政厅,2024年广东省将安排医疗卫生健康专项资金支出2038亿元,相比之下自筹部分相对压力较小,预计资金到位较快,设备招投标有望在下半年快速恢复,压制的需求集中释放,也有望刺激新的需求,下半年迎来设备高景气周期。

同时,从第三方招投标数据来看,2023年上半年招投标采购需求较为旺盛,进入下半年后由于医疗专项整治行动影响了招投标进展,进入2024年以来淡季更淡,二季度由于设备更新压制了常规需求,同比来看基本上都处于下滑趋势。从几个大设备品类趋势来看,6月份招投标环比均出现一定改善,下半年随着政策落地加上采购旺季到来,国内招投标数据有望呈逐季改善趋势。

国信证券表示,从招投标以及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节奏看,预计首批医疗设备更新项目的招投标需求有望在2024年三季度起落地,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增厚有望从2024年四季度起开始,并延续到2025年整年。

西南证券亦认为,预计相关政策将于2024年四季度开始大规模落地,对相关板块及上市公司2025年表观业绩影响更大。

医疗是以旧换新提到的七大板块之一,2024年一季度第一轮设备需求摸排工作已完成,需求预计超过1300亿元,三季度会开始陆续有项目落地,大规模落地预计四季度开始。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具体行动方案,对主体、设备品种、资金总额、资金来源等作出进一步明确;根据众成数科招投标数据,2024年6月招投标金额环比略有改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招投标略有提升,仍在等待以旧换新政策落地释放需求。从产品维度来看,医学影像类设备预计会较早展现旺盛市场需求,以旧换新对需求提振及产业结构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低国产化率赛道有望能加速国产升级。

华安证券认为,医疗设备行业增速与财政卫生支出强相关,财政资金占医疗设备招采的比例大,部分地区占比在60%以上,因此设备招采会跟随财政开支节奏有一定的波动性。同时,医疗设备也与整体居民的卫生健康需求正相关。长期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加深、职工参保人员结构中退休人员占比提升,人均的住院次数增加,未来无论是设备更新需求还是设备新增需求,都支撑行业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医疗设备的长期复合增速在10%左右,如果再遇到财政卫生政策扩张周期,行业复合增速会更高。

出海成大趋势

相对于国内,全球医疗设备市场则更为广阔。随着国产医疗器械技术水平和产品力不断提升,为了寻求更大增长空间和应对国内市场降速等,龙头企业纷纷加入出海队伍。

从医疗设备厂家出口金额角度,根据Wind的数据,2023年部分头部医疗设备上市公司的海外业务收入平均占比达到41%,其中部分企业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海外销售体系,加速迈向全球化,具有全球布局能力的企业理应获得溢价。

平安证券表示,中国医疗设备企业出海迎来诸多机遇,一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空间广阔,海外拓展带来更大增长空间;二是海外发达国家等市场医疗器械定价往往更高;三是目前部分国内器械龙头企业的产品品质已接近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国际水平,出海转机已至;四是,疫情期间国内企业抓住机遇提供大量诊疗设备,并以此建立口碑,逐步横向突破客户更多需求;五是目前全球多国政府面临更大的财政压力,政府主导的公卫项目以及私营医疗集团的采购都对价格更加敏感,这对于运营效率高、价格有优势的国产企业更为利好。

头豹研究院也认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但与国际市场存在差距,出海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助力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近年来持续增长,从2018年的33200亿元逐步攀升至2022年的38100亿元,展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00亿元猛增至2022年的9500亿元,已跃升成为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预计到2027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可达到20088亿元。

然而,尽管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但与全球市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积极出海,拓展国际市场,成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出海不仅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带来了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的机会,有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此外,海外市场对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要求更高,这也将促使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提升产品质量,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通过出海,企业可以积累国际市场的运营经验和资源,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国际化战略。

根据头豹研究院的统计数据,随着全球常规诊疗需求的逐步复苏,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市场继续以欧洲和北美为主导,其中欧洲市场占据26.06%的份额,北美市场占据27.92%的份额。同时,东南亚等亚洲其他地区也崛起为重要的出口目标市场,占比高达34.45%。

在医疗器械出口品类构成方面,医用耗材以显著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44.91%。紧随其后的是医疗设备,其占比达到41.38%。随着新冠检测需求的逐渐减弱,体外诊断产品(IVD)试剂和仪器的出口占比约为6%,常规检测试剂和仪器产品正逐步占据市场主流。此外,康复、牙科等多元化医疗器械品类也展现出不容忽视的市场份额,这得益于产品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海外市场的积极推广。

头豹研究院表示,展望未来,随着产品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海外市场的深入拓展,中国医疗器械出口品类有望更加丰富多样,以满足全球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医疗解决方案。

高端出口加速

A股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在近年来的出海浪潮中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A股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企业加大了产品的对外输出,出海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显著增长。头豹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7年的24%提升至2021年的38.8%,尽管新冠检测需求在后期有所回落,但凭借前期积累的渠道、客户和品牌优势,自产业务出口规模仍然保持持续增长,2022年海外收入占比达到34.9%,较2019年及以前有了显著提升。

尽管如此,与国际领先医疗器械企业相比,中国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的国际收入占比仍存在明显差距。数据显示,中国领先医疗器械企业的国际收入占比均值在20%-30%之间,而国际领先企业的这一比例则在50%-60%之间。

头豹研究院表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国际化布局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这些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研发实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以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更广泛的国际化发展。

医疗设备景气向上

医疗设备景气向上

低值耗材一直是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的核心领域。据统计,2017-2022年主要低值耗材企业的海外业务平均占比维持在50%-70%之间,出海业务蓬勃发展;2020-2021年受到疫情影响,低值耗材海外业务占比大幅攀升,2022年有所回落。低值耗材企业凭借生产成本优势和质量保障及供应能力,不断推进与海外大客户的深度合作以及对新客户的突破,同时高毛利自主品牌产品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有望带来新增量。

从医疗设备厂家出口金额角度看,据Wind的数据,2022年中国医疗设备板块海外收入最高的为迈瑞医疗,全年海外收入达11.7亿元,海外收入占比39%;部分头部医疗设备上市公司的海外业务收入平均占比达到48%,整体医疗设备板块海外业务平均占比达到38.8%,其中部分企业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海外销售体系。

头豹研究院认为,医疗设备出海的推动因素主要集中在产品力和制造端。国产企业在多个领域如监护仪、家用呼吸机、基础超声等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特点,赢得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青睐。同时,在上游部分核心设备组件方面,国产企业也获得了大量代工订单,显示出其在制造方面的优势。在部分高端设备领域,如影像、手术机器人、基因测序、内镜等,国产设备的出海比例仍然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领域的核心零部件未能实现自主化,无法充分发挥国产设备的供应链优势。

部分国产医疗设备的技术已经达到高端水平,占据绝对市场份额,如迈瑞医疗以超过七成的市场保有率居于监护类设备第一。这些产品能够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为国产医疗设备出海提供了有力的产品支撑。此外,国产医疗设备在制造方面具备优势,人力和供应链的优势使得设备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国内企业通常通过经销模式与直销模式的结合在海外销售自有品牌,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在国产利好政策的推广下,国产设备在技术上形成差异化优势,同时依托性价比优势进一步抢占进口份额,加快了出海扩展的步伐。

平安证券的研究也显示,医疗设备领域,国内前期主要以低端设备出口为主,随着国内产品高端化持续突破、产品迭代不断加快,高端设备出口有望加速。

生命信息支持设备:以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为主的生命信息床旁支持设备,疫情期间相关设备出口激增,国产品牌在全球影响力逐步提升,未来有望输出更多高端产品,在全球占据一定份额。如迈瑞医疗相关产品线竞争力已经全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欧美和发展中国家全面进入高端医院和大型医疗集团,并逐步向全球输出整体解决方案,极大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

医学影像设备:以CT、MRI、超声等为主的医学影像设备,临床需求大、产品要求高,国产化率处于逐步提升过程中,部分国产企业经过多年积累已实现高端乃至超高端产品突破,具备出海实力。如联影医疗以尖端大影像设备产品开拓欧美头部医院,以主流产品抢占新兴市场,根据公司年报,2023年海外收入仍实现超过55%的增长;迈瑞医疗推出超高端全身超声新品、高端心脏超声新品,产品力跻身世界前列水平,根据公司年报,2023年公司依靠高端产品放量(高端收入增长超过25%)加快突破高端客户,2023年超声业务销售额首次实现全球第三的行业地位。

家用呼吸机领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0年全球家用呼吸机市场达到27.1亿美元,尤其是欧美市场占比极大,美好医疗依靠提供零部件方式分享全球成长红利,而怡和嘉业陆续获取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欧盟CE和美国FDA等多个国家的注册认证,产品销往欧洲、美洲、亚太等地,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最新沙利文数据,怡和嘉业家用无创呼吸机在全球市场市占率和排名已由2020年的4.5%(第四名)提升至2022年的17.7%(第二名)。

创新迎新机遇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近年来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势头,国家药监局自2014年起已批准250个创新医疗器械上市,每年批准产品数量呈上升趋势。

头豹研究院表示,随着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国产医疗器械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然而,出海业务仍面临法规差异、市场挑战等多重考验。随着创新趋势的持续加强和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高质量、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产品。

中国医疗器械的技术能力正在不断攀升,多款已上市产品已展现出全球竞争力。联影医疗的Jupiter5T和uEXPLORER、华大智造的DNBSEQT20×2、迈瑞医疗的ResonaA20等分别在磁共振、PET/CT、超高通量测序仪、监护仪等领域达到全球首创或领先水平。随着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中国医疗器械的出海业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创新产品不仅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赢得了声誉,更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方正证券表示,国内创新扶持政策密集推出,“科特估”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医疗器械加速创新升级。

由“中特估”概念衍生出的“科特估”体系,即科技特色估值,包括“优势制造、中国自造和先进智造”三个方面,强调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对应到医药细分领域,医疗器械,尤其是创新型、高端化医疗器械,契合新质生产力的范畴,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前景广阔。

国内创新扶持政策密集推出,优化创新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流程,推进保险支付覆盖,加速临床应用,尤其是加大对高端医用诊断设备/试剂、高端影像设备、高端放射治疗设备、重症监护和康复设备、AI与远程诊疗设备、高端植介入器械、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外科设备及耗材领域的支持,随着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逐步获批和上市销售,医疗器械领域“科特估”板块的价值将有望得到市场重新认可,修复估值水平,提升板块关注度。

此外,医疗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逐渐常态化也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集采降价压力促使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创新赋能和高端化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抵消降价带来的业绩压力的同时,获取新的增长驱动力,并进而提升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整体仍处于追赶国际龙头的阶段,尤其是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欧美龙头企业引领前沿创新。对此,在中国持续优化完善医疗器械创新的大环境中,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常规产品国产替代的同时,在中高端领域加速追赶欧美龙头、甚至实现超越。

根据方正证券的统计,2023年,医疗器械整体研发支出占比提升至10.59%,其中体外诊断板块研发支出高达14.9%,其次为医疗设备板块研发支出占比达11.07%,医疗耗材板块占比7.42%,各板块研发投入均呈显著增长趋势。

医疗设备领域包括医学影像、放疗设备、监护设备、生命支持设备、诊断设备、手术机器人等诸多领域,国际龙头如西门子、GE、飞利浦等企业引领高端化、智能化前沿发展,国产企业在陆续推出首个国产,并在超声、监护仪、内窥镜等领域实现高端产品比肩国际水平的同时,部分龙头企业,如联影医疗在磁共振成像领域实现了全球首创,充分证明了国产企业创新实力,在中高端赛道的竞争力不断加强。

在高值耗材领域,中国企业在心血管介入耗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如乐普医疗基于可降解技术推出的冠脉支架、封堵器等产品均为全球首创,上市后快速推广,领先行业;眼科、骨科等高值耗材领域,国产整体加速追赶,如人工晶体领域,爱博医疗陆续推出多款高端晶体打破国产空白和进口垄断,并借力集采加速抢占国内市场份额。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升级,国内企业一方面借力集采扩面实施提升市场份额和品牌力,同时创新产品的相继推出有望持续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医疗设备景气向上

医疗设备景气向上

医疗设备景气向上

体外诊断领域国产起步较晚,当前欧美成熟市场已普遍实现化学发光技术的迭代,并加速发展分子诊断等更精准体外诊断技术,而国内IVD市场发展主要尚集中在免疫诊断领域。但随着国产企业研发投入、技术迭代升级,以迈瑞医疗、新产业等为首的国产企业化学发光产品在检测精度、速度、项目覆盖度等方面基本实现对国际龙头的追赶,随着化学发光检测试剂集采的落地执行,有望加速全国范围内IVD技术的迭代升级,且海外应急需求打开出口渠道,国产IVD产品、尤其是发光产品在国际市场放量,国产IVD企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加速推进。

低值耗材普遍具备技术壁垒低、生产壁垒低等特点,国内市场格局较为分散,中国企业作为全球代工厂输出各种低值医疗耗材产品。欧美成熟市场人均医疗支出水平更高,对高端医疗的需求使其低值耗材行业也快速向高端化升级。国内龙头企业在集采、代工业务低毛利等行业因素以及医疗服务需求升级等因素驱动下,逐渐改变低值耗材发展路线,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可视化、功能涂层等创新产品或迭代升级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并增强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近年来,以脑机接口为代表的新兴医疗器械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俗的进展,海外公司Neuralink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于2024年1月宣布成功在人类大脑植入一颗可接受大脑神经元尖峰信号的芯片,其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和工业设计能力较国内团队有一定的领先。国内脑机接口的研发起步较晚,多处于非侵入阶段或院校实验室阶段,未来随着国内高等院校、医院和脑机接口团队的合力研发,将持续缩短与海外的差距。

近年来,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展现出显著的创新能力,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密集获批,截至2023年12月31日,NMPA共收到2781份特别审批申请,仅在2023年,就有861份申请,占总数的31%,同比增长了151%,数量大幅增加。

从批准情况来看,2014-2023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了250个创新医疗器械上市,且每年批准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批准的创新医疗器械达到61个,包括高值耗材、医用设备等多领域,其中77%的获批产品为国产,显示了国内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强大实力。

随着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实力的提升,在贴息采购、集采等多维政策支持下,医疗器械各细分赛道国产化率显著提升。其中,监护仪设备、灯床塔和DR的国产化率较高,分别为81%、79%和79%,而DSA、透析设备和电生理的国产化率仍较低,仅为7%、10%和10%;IVD领域,生化诊断和分子诊断的国产化率为60%,而免疫诊断和微生物诊断相对较低,分别为35%和20%;高值耗材方面,心脏瓣膜、冠状支架和创伤骨科的国产化率较高,分别为90%、75%和72%,但人工晶体和运动骨科等领域的国产化率较低,仅为23%和10%;低值耗材如输液器和护理耗材的国产化率均为90%。总体来看,在监护仪设备、灯床塔和低值耗材等方面,国内企业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医疗建设需求进一步释放、企业持续研发和创新产品逐渐落地,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中创新产品、高端产品国产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方正证券表示,医疗器械板块创新升级、切换高端赛道趋势明确,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创新产品落地和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在医疗设备、高值耗材、IVD以及创新医疗等领域持续追赶全球领先水平,输出创新成果,促进企业价值回升。

责任编辑:zj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