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领域又现新消息。
当地时间8月6日,由Open AI、微软、英伟达、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等出资支持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 AI发布了第二代人形机器人Figure02,称其为“地球上最先进的AI硬件”,距离向工业用户销售量产人形机器人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据中信证券研报显示,Figure发布的新款人形机器人,模型与算力大幅提升,其手部、视觉传感均有较为明显的更新,通过部署VLM模型大幅提升了算力和智能化能力。
工业人形机器人发展迅速
得益于AI大模型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人形机器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展现出了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了解,2030年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约为177万台,全球市场空间有望达1692亿元。我国当前也在大力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国家层面,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等发展目标。地方政府层面,北京、上海等地也都发布了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诸多应用场景中,工业场景作为人形机器人中短期内会率先应用的重点场景一直备受关注,这一场景也是企业当前的主要发力点。今年7月,优必选北京与一汽-大众达成合作,双方共同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深度应用,打造高智能化和柔性化的生产线及汽车超级无人工厂。
“我国工业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正在快速发展,其中上游系统及零部件供应环节表现较为突出。”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这一环节包括执行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及其他零部件,比如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减速器、传感器、专用芯片等。”
多重挑战需克服
路漫漫其修远兮,虽然工业人形机器人发展迅速,但我们还有许多壁垒需要一一攻破。
“当前,国内厂商亟待提升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虽然我们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人形机器人的‘大脑’—SoC芯片,目前主要被微软、英伟达等企业垄断。”张孝荣对《证券日报》记者说道。此外,张孝荣还表示,成本和应用场景也是我们需要精进的地方,高端零部件偏高的价格影响了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在应用场景方面,我们的人形机器人需要更广泛的测试和验证。
对此,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软件算法优化、核心部件国产化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因此,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各环节自给自足的能力,是我国工业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面对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难,行业上市公司也在不断努力,助推产业向前向好发展。
“2024年,软通动力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创新业务,已构建了机器人具身智能关键技术体系。”软通动力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目前,公司已和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在通用机器人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等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并结合消防、教育和工业应用场景,打造了消防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助力产业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
柯力传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完成六维力传感器的产品及技术开发,目前已经送样给1家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客户,正在为4家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客户定制生产中,完成后会进行送样。
“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国内机器人企业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合作,我国工业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将逐步成熟和完善。”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对《证券日报》记者说道。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11月23日,2024《证券市场周刊》ESG“金曙光奖”评选圆满结束。本次评选同步揭晓了五大奖项及十大ESG领先企业榜单,数百家在各自细分领域内的领军企业荣获殊荣。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