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以来,固态电池技术密集落地,带动板块二级市场持续走强。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的比较优势,固态电池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技术之一。随着半固态电池应用规模扩大,全固态电池进化或将加速,但成本制约之下,其量产商用仍存难点。
近期,固态电池研发取得显著进展,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4月9日,上汽集团宣布,即将上市的智己L6将率先搭载行业首个量产上车的“超快充固态电池”,引领新能源汽车进入“固态电池时代”。当日,固态电池板块全面爆发,板块单日上涨超过5%。
4月17日,固态电池概念再度受到“热捧”,板块单日上涨6.53%,117只概念股上涨113只,仅有4只个股出现下跌。相较于当下主流的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的比较优势,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技术之一。
此前,由于全固态电池技术尚不成熟,业界普遍认为商业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远在2030年。伴随半固态电池应用规模扩大,有分析认为,或将加速向全固态电池进化过程。但也有观点认为,目前,全固态电池在耐久性及安全性仍有核心技术尚未突破,且生产成本依旧高昂,量产商用仍存难点。
技术应用持续落地
4月初以来,各大车企、电池厂商纷纷官宣固态电池技术密集落地,固态电池概念板块持续活跃。
4月10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该研究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在硫化物电解质研究取得新进展,解决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叠层工艺的行业痛点及瓶颈问题,打通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大型车载电池制作工艺的最后一道难关,在硫化物软包电池叠片技术上取得关键性突破。
4月12日,广汽集团正式推出全固态电池。据介绍,广汽集团本次推出的固态电池采用了100%固态电解质,标志公司固态电池已经完成实验室阶段,目前已经进入量产应用研究阶段。
广汽集团表示,通过采用第三代海绵硅负极和高面容量固态正极技术,昊铂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400Wh/kg以上,相比当前的锂离子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52%,质量能量密度提升50%,可轻松实现1000km以上的续航。同时,广汽集团还表示,其目前已经完成了30Ah大容量全固态电芯,预计将于2026年运用到昊铂车型上。
经过多年发展,液态锂离子电池已成为当下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路线。但随着电动车渗透率不断提升,近年来,消费者对电池安全性和续航里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液态电解质中有机溶剂的易燃性和高腐蚀性引发人们对电池安全性的焦虑;同时,液态电池能量密度触及天花板也带来对续航里程的焦虑。
消费者的更高需求成为动力电池产业摆脱成本导向,探索新技术、寻求安全与性能的突破的新驱动力。
相较传统液态电池,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取代了液态电池中的液态电解质和隔膜,杜绝了易燃漏液的安全隐患,同时显著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成为学术界、产业界的重点研究方向。其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的比较优势,使其成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技术之一。
东方证券认为,随着装车车型增多,半固态电池应用规模扩大,经济性有望提升,带动产业链同步发展,或将加速向全固态电池最终形态的进化过程。
产业链结构生变
东方证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前国内外涉足固态电池的企业较多,车企、研发机构、包含众多初创企业在内的电池企业及中游材料企业均投入新技术研发布局。工艺技术的创新和材料体系的变化,为全产业链带来新的机会。
相比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减少液态电解质的用量,增加氧化物和聚合物的复合电解质,其中氧化物主要以隔膜涂覆和正负极包覆形式添加,聚合物以框架网络形式填充。
因此,长期来看,(半)固态电池正负极材料有向高性能方向迭代趋势,锂金属负极和镍锰酸锂、富锂锰基等新型正极材料需求均有望增长,隔膜附加值亦有望提升。
根据中信证券研报测算,每GW半固态电池大概需要1800吨的NCM正极以及650吨的碳硅负极,分别占半固态电池成本的43.5%和12.4%。
同时,与传统的液态相比,半固态电池在导电剂使用上将有大幅提升。
根据GGII(高工锂电)测算,液态电池碳纳米管导电剂用量约为20-30吨,半固态电池碳纳米管导电剂的使用量则为70-120吨,较此前提升3-6倍。
作为固态电池的关键组分,固态电解质成为供应链核心增量。与之相对,固态电池对传统液态电池的电解液部分需求将有所下降。
根据GGII测算,半固态电池的电解液用量约为液态锂电池的一半。
中信证券预计,每GWh半固态电池的电解液用量约为500吨,占半固态电池成本的1.9%;相比之下,固态电解质(LLZO)作为替代品用量将上升至100吨,约占半固态电池成本的5.1%。
技术难点犹存 生产成本尚高
4月17日,固态电池概念再度走强,板块单日上涨6.53%,117只概念股上涨113只,仅有4只个股出现下跌。
尽管固态电池受到“热捧”,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固态电池仍有难点需要解决。
根据液态电解质在电池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可将锂电池分为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准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其中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3种统称为固态电池。
此前,国内企业多以半固态方案作为过渡的中间路线,率先实现装车应用进入产业化阶段。因此,严格来讲,国内企业大多数产品仍为“半固态电池”。
而全固态电池由于技术尚不成熟、成本依旧高昂,业界普遍认为商业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远在2030年。例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就在近期业绩解读会上指出,“固态电池在技术层面上仍需克服固态离子扩散的基础科学问题,商品化的道路仍然漫长。”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中,他也曾表示,“电动汽车固态电池存在诸多困难,且成本对比液态电池并不具备优势,其商业化推广还有数年时间。”
分析来看,除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外,成本是制约固态电池商业化的核心因素。东方证券指出,固态电池体系通常选用高性能正负极材料,材料本身尚未真正实现规模化商用,价格高于传统电极材料;而核心材料固态电解质技术路线尚不明确,生产过程更为复杂,部分涉及高价稀有金属,原材料成本远高于液态电池。在制造方面,量产工艺开发更滞后于材料体系,部分电解质体系对于生产环境要求严苛,进一步抬高制造成本。
根据东方证券测算,目前,液态锂电池使用石墨负极和硅碳负极的电池材料成本分别为93.2美元/KWh和83.2美元/KWh;对比之下,固态电池石墨负极(SLIB)的电池材料成本为137.9美元/KWh,分别高出液态锂电池石墨负极47.96%和硅碳负极67.75%。在叠加生产成本后,固态电池总成本约为158.8美元/KWh,高出石墨负极液态锂电池33.78%,高出硅碳负极液态锂电池48.13%。
同时,相关上市公司也对全固态电池应用表现出谨慎态度。如固态电池概念年内涨幅最高的三祥新材就在近期发布公告称,公司固态电池领域业务收入占公司主营收入比例较小,预计占比不足1%,对公司短期业绩影响有限。敬请广大投资者谨慎决策。
捷邦科技也表示,“公司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开发的应用于固态电池的碳纳米管产品仍处于实验室制备阶段,尚未贡献收入。在效果预期方面,存在效果不达预期或研发失败的风险,后续能否获得客户认可具有不确定性,未来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11月23日,2024《证券市场周刊》ESG“金曙光奖”评选圆满结束。本次评选同步揭晓了五大奖项及十大ESG领先企业榜单,数百家在各自细分领域内的领军企业荣获殊荣。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