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A股ESG建设加速

2024年04月05日 13:08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承承 惠凯

文丨承承 惠凯

编者按  

自国资委于2023年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后,央企发布ESG专项报告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仅当年就超过150家央企发布了2022年ESG专项报告,同期,A股发布2022年度ESG专项报告的上市公司也多达1700余家。进入2024年后,在证监会、交易所和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地方政府相继发布促进ESG发展的政策后,国内ESG机制建设再次提速,特别是3月21日上证科创板ESG指数的正式发布,不仅有助于科创板上市公司更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使得科创板投资“工具箱”进一步丰富,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 

ESG建设步入快车道

作为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ESG从信披机制、经营理念战略、人事架构、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对上市公司提出了全新要求。一份合格的ESG报告不仅能如同财报一样向外部很好地展示企业深层价值,且也能更好地体现企业内部管理的日益规范。 

2023年8月, 国资委、央企国新控股联合发布了《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该文件是为落实2022年国资委发布的《提高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求,中央企业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力争到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在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发布高质量ESG报告的同时,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设立了ESG专门机构负责相关工作,通过发布ESG专项报告吸引投资人的关注。事实上,上市公司加强ESG建设对企业的市值、融资等方面确实带来了积极影响,比如ESG表现较好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凭借更好的信用品质拓宽自己的融资渠道。以被纳入MSCI指数的A股公司为例,因其接受了ESG评级,为境外投资者能够通过沪深港通、QFII等渠道参与境内证券投资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进而也得到价值重估。此外,在近年国际并购领域,投资者和交易撮合者也越来越多地将ESG考虑因素纳入投资决策。 

除了投资方面的影响,企业层面,ESG还可以有效综合衡量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自身的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条件。特别是随着碳市场的打开,ESG投资与碳市场之间的“互帮互助”有了更鲜明的指向性,“双碳”目标下,ESG发展已经成为可持续、高质量经济体系重塑不可或缺的标尺。 

当然,相较于海外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内地ESG监管政策建设起步较晚,从过去的相关政策来看,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但随着近年中国在ESG监管政策上发力不断,特别是2024年年初,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针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下称《指引》),引导上市公司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规范ESG信息披露后,A股ESG建设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期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主动披露ESG专项报告。 

从意义层面来看,《指引》不仅为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设定了统一标准,还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量质齐升,同时增强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指引》也将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对可持续投资的热情,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这一导向不仅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沿着更加环保和社会责任明确的路径发展,同时也为中小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方面提供参考和启示。 

“ESG投资是一种将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过程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它强调在追求长期投资回报的同时,考虑企业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它注意到非财务因素与财务因素之间的差异性,非财务因素的重要性往往在长期维度上愈发重大,隐含企业竞争力、经营力、沟通力、影响力等看不见的价值。”东方证券对ESG机制建设如是评价。 

封面文章:A股ESG建设加速

评价体系存提升空间

过去三年,在政策引导下,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编制形式、比例和内容质量上与港股主流上市公司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存在ESG信息披露主体的口径不统一、ESG数据质量及可比性较差、缺乏可靠的三方机构验证等问题。 

以2022年报为样本,A股上市公司主要以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披露ESG信息,而港股公司主要以ESG专项报告进行披露。统计数据显示,A股公司发布ESG专项报告的占比不足15%,其中,A股央企控股上市公司77%的报告为社会责任报告,15%为ESG报告,8%为可持续发展报告。 

在具体行业上,A股银行业上市公司2022年度报告实现了ESG全部披露,非银金融、钢铁、房地产、公用事业、石油石化、煤炭、交通运输、传媒、食品饮料、美容护理、综合共11个行业披露比例高于50%,而数量较多的基础化工、电力设备、计算机、电子、机械设备行业A股公司ESG报告披露比例均不足30%,特别是基础化工行业,仅有21.3%。 

在披露口径上,目前上市公司数据的披露口径主要包括“上市公司主体、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等,披露主体口径较为宽泛,这一情况导致同一行业内规模相当的公司披露数据差异性较大。此外,在具体指标编制上也缺乏可比性,数据质量及可比性较差,比如能耗指标,部分上市公司仅披露了能耗总量,但未披露不同类型能耗量,且能耗单位包括标准煤、千瓦时等,数据可比性较差。 

以同为央企的航天信息、航天动力为例,航天信息2022年度ESG报告披露能耗情况,2022年综合能源消耗总量折合标准煤共计657吨,同比减少60.42%,而航天动力却未能披露能耗详情。若和另一家航天背景的央企上市公司航天彩虹对比,航天信息ESG报告披露了天然气、汽油、电力等详细的能耗指标以及折算成标准煤的数据,而航天彩虹ESG报告仅披露了折算为标准煤的总量,没有披露天然气、电力的能耗数据。如此情况说明,数据口径不统一,即便是同一实控人旗下的上市公司也无法进行横向对比。 

“不少上市公司仅仅把ESG报告当作点缀,当作‘形象工程’。这个深层问题从以往少数A股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升级发布ESG报告,都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黄建中对此评价称。 

黄建中认为,ESG报告的体系分为环境、社会、治理三大块,但现有体系过于粗糙,而且三块内容内在缺乏勾稽关系,也不便于审计,这是ESG报告和财报的关键性不同。“财报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构成了完整的勾稽关系,任何一个表的财务指标变动都可以在其他两张表中得到印证,而一张缺乏审计、无内在勾稽关系的ESG报告,企业很容易通过调整参数得到看似靓丽的数据。” 

据《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其从环境、社会、治理三大维度构建了包含14个一级指标、45个二级指标、132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全面涵盖ESG三大领域所有重点主题。同时,还设定了“基础披露”与“建议披露”两个披露等级。 

黄建中表示,新版的ESG评价体系涵盖较多的维度和指标,加大了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分析和使用ESG报告的难度。相比之下,财报的“三张表”就很简洁明了,投资人只要抓住几个核心要素如营收利润等,就可以判断出企业的投资价值。 

“ESG作为非财务信息披露机制,运行时间不长,确实存在披露指标数量、维度和口径的差异。”《ESG投资的逻辑》作者袁吉伟建议,一方面需要细化ESG评价标准,比如国内监管部门可给出更加细化的指导。以新加坡为例,其监管部门就对需强制披露的核心指标作出明确规定和定义。另一方面就是建立专业化的数据平台或者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数据加工、清洗等方面工作,为金融机构等数据分析使用提供更大便利。 

专项人才稀缺

政策的驱动让我国ESG建设在近几年明显加快,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披露自己的ESG专项报告,但仍有不少企业在观望。同样以2022年年报为例,据iFinD数据,2023年约有3000多家公司未能披露ESG专项报告,其中不乏一些市值较大的企业,比如千亿市值的大型国企上海机场、500多亿元的化工龙头华鲁恒升等。 

据了解,ESG投资生态体系由投资方(包括资产所有者、资产管理机构)、实践方(企业)、中介机构(包括金融机构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等多类主体构成,每类主体都有对ESG专才的不同需求,而人才又恰恰是上市公司ESG机制建设面临的主要短板。2023年以来,“急聘!ESG人才月薪十几万”、“中金公司高薪招聘ESG人才”……诸如此类夸张的消息频繁出现。 

本刊从猎头行业了解到,由于“双碳”政策推进和ESG相关话题升温,更多绿色职位的战略意义明显加强,近两年上市公司对ESG方面相关人才的需求开始走高,行业薪资福利水平总体上有所提升,特别是随着各地对ESG信息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我国对ESG建设的加强,ESG岗位人才特别是拥有多个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持续增加。 

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的《ESG人才吸引力洞察报告2023》显示,近一年ESG新发职位较上一年增长了64.46%,平均年薪也比上一年的28.22万元增长了11.58%,达31.49万元,其中金融行业ESG岗位年薪更是高达34.03万元。 

本刊手中拿到的某猎头发来的招聘信息显示,一知名互联网中概股公司招聘“ESG专员”,要求“结合各评级机构的指标要求与行业最佳实践,创造并推动公司在该领域的领先性实践,推动提升公司ESG的核心竞争力”,薪酬是16月薪制,月薪区间不超过1.5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公司为配合和协调ESG机制的建设、ESG报告的编制,把ESG专员岗设在了“企业社会责任部”。这一安排或意味,尽管其会披露专项ESG报告,但具体的项目主导方仍是社会责任部,即ESG报告和传统的社会责任报告在框架、指标体系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重合。 

本刊了解到,目前虽然有不少A股公司有社会责任专项报告,并已着手开始编制和披露ESG专项报告,但并未成立专门的社会责任部和ESG部门,而是把业务专员岗位设在了董秘部门或总公司办公室,统筹工作由董秘甚至办公室主任负责,仅是“为了ESG而ESG”。 

以药业巨头正大天晴药业集团为例,其一则招聘信息显示,ESG专员除了需要对内推进公司ESG工作各项目标落地,还需起草开发ESG培训材料、开展人员培训赋能活动、面向利益相关方开展多样化宣导活动,且需支持ESG年度报告与评级工作开展,包括“碳盘查、减塑、慈善公益等”。 

实践中,有部分上市公司还会把ESG专员放在品牌部或公关部门下,这样的架构设计虽然可以让ESG报告体现出更多的品牌建设色彩,但对于企业风控和治理机制的完善,推动作用较弱。 

从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机制的角度,有受访者指出,国内外高校尚未开展ESG方面的院系,校招人才往往来自于传统的财经、环境科学等专业,而ESG业务横跨金融、企业管理、环境科学、供应链管理等多个领域且要求较高的专业素质;至于ESG总监级别的岗位,虽负责制定ESG战略和年度工作计划,但基本都不在管理层之列,岗位职级与董秘、财务总监、人事总监等仍有差距,实操中存在一些协调难度。 

由于缺乏人手、标准不统一、时间紧凑等不足,有些A股公司尽管2022年报就附带了单独的ESG报告,但这些报告并非本公司相关员工编制,而是由第三方机构“代劳”。这些第三方机构以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咨询公司等居多,以年度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的费用替上市公司编写ESG专项报告。 

本刊留意到,少数上市公司披露了聘请外部机构编写相关报告的情况。例如联泓新科2023年度ESG报告显示,“公司委托第三方公司编制了核心产品碳足迹报告”,不过没披露三方公司的具体名称。 

“上市公司招聘一个ESG专员,人力成本至少需要二十几万元/年,而且ESG专项报告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只有年底到次年4、5月份比较忙。因此只要外包的费用低于上市公司自主招聘的人力成本,那么外包业务就有市场。”一家咨询机构的相关人士透露。 

不过,当前ESG外包业务市场竞争正在“红海化”。前ESG咨询公司人士张先生就坦言,“我们接到过的ESG报告费用最低价降到了5万元,连‘四大’承接ESG工作的费用也降到了10万元左右。” 

评级标准低于信用评级

A股公司中,有不少民企公司在ESG指标方面更加青睐和希望获得全球评级机构的认可。 

比如一则署名为“均胜集团ESG总监”的招聘信息显示:要求面试者熟悉国际评级机构或认证机构关于ESG的评级要求,“包括但不限于MSCI、CDP、Sustainalytics、标普指数、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认证等”……了解美国和欧盟ESG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如ISSB(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CSRD(欧盟官方指定的《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报告指令》)。 

值得一提的是,均胜集团是上市公司均胜电子的大股东,而均胜电子所处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下游客户以大众、宝马等全球汽车巨头为主。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对于供应链体系的ESG管控要求高、力度大、标准严,这导致A股公司不得不配合跨国公司的要求。 

类似均胜集团这样的案例较为普遍。2020年以来,国内企业加大了“出海”力度,与跨国企业的竞争和合作愈加密切,相应地对ESG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考虑到跨国公司通常ESG实施较早、起点高、机制也更为完善,仅从对标国外同业的角度看,国内企业的ESG建设愈加紧迫。 

如今随着国内ESG机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国内的权威信用评级公司陆续推出了自己的ESG评级体系,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有中诚信旗下的中诚信绿金ESG评级、联合信用下的联合赤道环境评价股份有限公司等。 

经查询发现,同一家企业的信用主体评级要远高于ESG评级。比如,上市银行特别是股份行和国有大行的信用主体评级多数是最高的AAA级,而ESG评级却基本低于AA级,出现最高评级的几乎没有。以邮储银行为例,其信用评级为AAA级,而中诚信绿金对邮储银行的ESG评级却为A-。 

同样,A股市值最大的贵州茅台也面临内外评级分歧的尴尬。2021年10月,知名指数公司MSCI下调了贵州茅台的三季度ESG评级从B级到CCC级,成为全球20大市值公司中MSCI ESG评级较低的企业之一。彼时恰逢贵州茅台股价阶段性下跌,次日跌幅超过6%,一些投资者担忧下调ESG评级是引发部分外资减持、加大股价抛压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ESG评级和信用评级评估的侧重方向不同,其中,信用评级侧重于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而ESG评级则侧重于企业的经营方式和行为模式。传统信用评级主要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视角进行信用风险的评估,并通过调节调整项得出最终的主体信用级别,而ESG评级侧重于主体非财务状况,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方面构建的评级体系。 

一位评级公司人士表示,“信用评级主要关注商业模式的稳健和可持续、负债率的高低、净现金流的稳定性、债务成本和结构等,而ESG评级关注的元素和维度太多、太庞杂。此外,信用评级体系很成熟,而ESG评级体系目前还不成熟、结果可比性较低。因此往往一个细分行业内的公司,其ESG评级结果的偏差度要远大于信用评级的结果。” 

完善ESG报告机制任重道远

国内ESG报告缺乏第三方机构验证,影响了数据的可信度。据国资委、国新控股的联合研究结果,2022年度披露ESG报告的上市公司中只有12%的报告经过了第三方审计。 

以2023年引发一定关注度的茅台吨酒用水量标准之争为例,贵州茅台2022年度ESG报告显示,水资源消耗强度为0.7吨/万元营收。结合贵州茅台2022年的营收1241亿元计算,则2022年消耗水资源总量868万吨。再基于贵州茅台2022年的酒类产品总产品9.19万吨计算,则每吨消耗水资源94.5吨。这一标准高于环保总局2008年发布的《清洁生产标准白酒制造业(HJ/T402-2007)》的要求:该标准要求浓(酱)香型白酒每千升的一/二/三级取水量不得超过25吨/30吨/35吨。 

之所以出现上述超标现象,反映出一些细分行业的资源能耗标准较多,不够统一,这给相关企业在实操中造成了取舍难题。 

公开信息显示,在MSCI给出的A股2021年三季度ESG评级结果中,贵州茅台等6家公司的ESG评级下调至CCC级。MSCI评价称,贵州茅台在公司治理、商业行为、产品安全与质量、职业健康与安全、包装材料及废弃物、产品碳足迹等议题方面的管理与表现均处于同业落后水平;在水资源方面的管理与表现处于同业平均水平;没有议题领先于同业。 

本刊留意到,贵州茅台官网发布的2021年度ESG报告在线版已经无法打开,其官网页面显示:“书籍已被系统暂停访问”。 

在贵州茅台发布的2022年度ESG报告中,部分和能耗、经济效益有关的指标较详细,但其他一些诸如员工权益、培训等有关的指标却较为粗糙,定量表述较少。比如对于社会各界和企业员工日益重视的生育保障、女性关爱工作,贵州茅台在ESG报告中表示,公司建立了“女员工之家”,“新增孕妇停车位、孕妇通道等福利举措,为女性员工提供特殊劳保用品、购买安康保险”,组织女员工参加乳腺癌筛查,但ESG报告并未披露为女性员工购买的安康保险费用是多少、占女员工比例有多高,参加乳腺癌筛查的女员工比例有多高等信息。显然,这些指标有待后续进一步细化和透明。 

为了进一步推进ESG建设,2023年10月,茅台集团董事长丁雄军表示,将在集团层面成立ESG推进委员会。他强调除集团外,各个子公司也要做到“应发尽发、能发必发”。 

除了贵州茅台ESG存在提升空间外,当前A股上市公司中仍有一些龙头企业的ESG工作尚未实现零的突破。以ESG披露空白较多的基础化工板块为例,市值在行业内排前三的合盛硅业官网首页-“投资者关系”栏目下的ESG内容乏善可陈,除了披露财务信息和审计报告外,其“企业责任”页面仅有几篇通稿。 

进一步观察合盛硅业公开的投资者回报情况,可发现其现金分红比率一般,2020~2022年度的现金分红比率仅分别为19.37%、19.75%、20.2%,均值低于同为化工行业龙头公司万华化学和宝丰能源的表现。 

截至今年3月20日,万华化学、宝丰能源等化工龙头均发布了2023年度财报和ESG报告,而尚未披露2023年报的合盛硅业是否会填补上ESG专项报告的空白?对此,本刊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公司董秘办,该公司员工表示:“公司有意向披露ESG报告,也在内部梳理ESG数据,会尽快发布ESG报告。” 

正因为上市公司ESG报告缺乏统一标准和可比性、难以量化,给很多机构投资的决策造成了困扰,有多家金融机构坦言,目前虽初步建立了ESG投资体系框架,但尚未给ESG要素赋予太高权重。比如头部私募淡水泉基金的ESG负责人表示,淡水泉当前的投资体系中,“ESG要素的占比还不算太高,只能算是基本面投研的一部分,相当于一个补充视角。” 

整体来看,随着2023年度央企公司实现ESG报告全覆盖,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发布ESG专项报告,特别是今年年初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针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后,预期披露进程会明显加快。 

当然,在初步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A股ESG报告机制的完善依然任重道远。比如从编制体例的角度,袁吉伟就建议:“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强量化指标披露,现在很多上市公司虽然披露ESG信息,但更多侧重定性信息,定量信息不足,无法用于深入评估ESG风险和机遇。” 

另外从披露重点的角度,袁吉伟还建议提高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的披露,“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气候变化风险,投资者非常看重这方面的信息披露,希望能够更好地评估被投资主体气候风险状况。” 

“A股公司ESG报告会重点展示能耗指标,由企业的行业属性、产品类型、地理区域、交通等条件所决定,到底是用哪个指标,标准煤、汽柴油、天然气?……这里面的操作空间太大了。”黄建中认为,资深行业专家、独立的行业协会更适合对ESG报告作出评价和审计,传统的审计机构反而不适合对ESG报告实施外审。 

黄建中进一步表示,银行等服务业属性为主的企业ESG披露率较高,类似化工等行业本身环保和安全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在确定政策时需充分考虑到各细分行业属性的不同,把ESG进程表进一步细化。 

(本文已刊发于3月30日《证券市场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zj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