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制冷剂进入配额监管阶段,行业有效供给从产能转向配额,行业供给过剩的状态显著改善,供需格局发生本质变化。与此同时,行业格局大幅优化提升了产品定价权,而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三代制冷剂价格回升幅度明显,行业或已进入景气周期。
2023年四季度以来,三代制冷剂价格回升幅度明显。从供需关系来看,2024年三代制冷剂配额发放的正式落地限定了三代制冷剂的生产,而制冷剂下游主要是家用空调、汽车等,需求刚性且稳定增长,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
供给强约束和需求刚性背景下,制冷剂供需格局持续优化,进入景气上行周期。
制冷剂价格拐点已现
2023年四季度以来,三代制冷剂价格回升幅度明显。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2年一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截至2024年1月31日),R32季度均价分别为14712元/吨、13536元/吨、12763元/吨、13066元/吨、14030元/吨、14587元/吨、14107元/吨、16698元/吨、19081元/吨;R125季度均价分别为35739元/吨、36143元/吨、35651元/吨、34083元/吨、26867元/吨、24833元/吨、22300元/吨、26597元/吨、31008元/吨;R134a季度均价分别为23957元/吨、20043元/吨、22128元/吨、23960元/吨、23740元/吨、23615元/吨、22419元/吨、27013元/吨、29242元/吨。
三代制冷剂盈利状况开始改善主要是由于配额争夺结束,行业开始回归理性。从供给端来看,制冷剂的生产和使用将逐步被削减限制。1999年,CFCs(一代制冷剂)生产和消费冻结在1995-1997年的平均水平以下;2013年正式执行HCFCs(二代制冷剂)配额生产管理;2023年冻结HFCs(三代制冷剂)配额后,在2024年正式执行。
开源证券将三代制冷剂市场周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18年二季度至2020年二季度为产能扩张期,该阶段三代景气下行,2020年进入配额期后,行业价格战开启,同时由于宏观冲击需求疲弱,行业加速探底。第二阶段为2020年三季度至2021年二季度,三代制冷剂配额战持续,企业利润触底。第三阶段为2021年三季度至2022年四季度,“双控双限”催化顺周期高景气后持续回落,三代配额争夺战结束。随着2020-2022年三年配额争夺战的结束,2023年制冷剂开始进入过渡期,2023年一季度至2023年三季度为第四阶段,三代制冷剂价差快速修复,但价差修复主要来源于原材料的下跌,但库存较高、需求疲弱,三代制冷剂价格修复不及预期,价格出现“第二底部”。而2023年四季度起,由上述可知,价格已呈现明显拐点趋势,开源证券认为,当下行业或已开始走出“第二底部”期。
中国三代制冷剂产能建设时间相对较早,截至2013年中国规模化三代制冷剂R32、R125、R134a的产能就已经超过22万吨、23万吨、21万吨,随着2015年二代制冷剂开始削减,制冷剂的终端应用开始由二代向三代制冷剂进行转移。制冷剂企业大幅进行三代制冷剂产能扩充,国内制冷剂的供给大幅提升。国金证券指出,在有了二代制冷剂配额削减的运行经验之后,在三代制冷剂进入配额基准期前,国内三代制冷剂生产厂商纷纷进行制冷剂产能的大幅扩充,2017-2019年国内三代制冷剂产能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中国三代制冷剂主要品种R32、R125、R134a的产能已经达到46万吨、35.7万吨、37.2万吨,相比 2015 年提升了约 109%、55%、77%,供给端产能大幅提升。由此,三代制冷剂行业产能过剩相对较为严重。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行业开工率下跌,导致行业盈利直接大幅度亏损。
2023年行业配额锁定后,行业的开工逐步回归正常的市场调节状态,行业供给出现下行,产品价差迅速回升,2023年三代制冷剂R32、R125和R134a的产量同比下降5%、5%和 6%,行业的供给逐步回归理性,企业盈利诉求已经有所提升。
总之,从供需关系来看,由于配额政策限定了三代制冷剂的生产,而制冷剂下游主要是家用空调、汽车等,需求刚性且稳定增长,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华安证券指出,供给强约束和需求刚性背景下,制冷剂供需格局持续优化,进入景气上行周期。
供需或存缺口
从供给端来看,三代制冷剂的生产和使用将逐步被削减限制。2021年9月,为履行《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规定的义务,根据《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修订了《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严格控制第一批氢氟碳化物化工生产建设项目的通知》,按照2021年9月15日对中国生效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和《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中国将逐步削减氢氟碳化物(HFCs)的生产和使用。
近日,三代制冷剂配额发放正式落地。2023年11月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印发<2024 年度氢氟碳化物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的通知》;2024年1月1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2024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生产、使用和进口配额核发情况的公示》,标志着配额发放的正式落地。具体而言,2024年第三代制冷剂生产配额为74.56万吨,其中内用生产配额34万吨,各品种配额方面,第三代制冷剂主要品种R32为24.0万吨、R125为16.6万吨、R134a为21.6万吨。
就企业层面而言,生态环境部共向17家单位核发了2024年度含氢氯氟烃生产配额和内用生产配额,未来三代制冷剂的生产和销售需要严格按照配额限制。也就是说,配额政策限定了中国三代制冷剂的生产上限,制冷剂供给端细化且约束较强。
由于三代制冷剂各品种配额集中度较高,各品种供给得到控制,相关企业将充分受益。据机构统计,行业前三市占率合计值(CR3)分别为:R32为76%、R125为75%、R134a为87%、R143a为91%、R227ea为74%、R152a约为82%,其他均在90%以上;前五市占率合计值(CR5)分别为:R32为96%、R125为94%、R134a为95%、R143a为100%,其他品种基本为100%。
国金证券指出,供给端管控为制冷剂涨价提供基础,供需格局发生本质变化。制冷剂行业目前处于环保政策监管阶段,属于典型的政策管控性行业,政策对行业的供给、应用、需求和贸易端都会产生明显影响。伴随制冷剂进入配额监管阶段,行业有效供给从产能转向配额,行业供给过剩的状态显著改善。此外,叠加行业格局大幅优化,协同性提升,产品定价权明显提升,制冷剂已进入涨价区间,具有长周期、大幅度的涨价行情。
从需求端来看,制冷剂下游主要是空调、汽车等,需求呈现稳定增长。据开源证券测算,在含氟制冷剂各下游应用中,空调、汽车、其他领域(冷库、冷链、灭火剂等)需求占比分别约为57%、22%、21%。其中,空调产销市场和维修市场制冷剂需求占比分别约为31%、69%;汽车产销市场和维修市场制冷剂需求占比分别约为 26%、74%。因此,空调、汽车维修市场是制冷剂需求的基石。
空调需求方面,据IEA,全球住宅空调的总空间冷却输出容量将从2016年的约6200GW增长到2050年的近23000GW,复合增长率4%。整体而言,中国空调产量在经历阶段性小幅下降后恢复了增长态势。据产业在线数据,2018年以来,中国家用空调产量整体超过1.5亿台,内销量保持9000万台左右,出口量自2016年至今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2022年中国空调产销出口均受到疫情影响有所下滑,但2023年以来得到快速修复。据产业在线数据,2023年中国家用空调产量为16869万台,同比增长11.1%;内销量9960万台,同比增长13.8%;出口量7084万台,同比增长7.8%。
另外,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相应增加的空调需求有望给制冷剂带来新的增量,而从历史经验来看,上一轮以旧换新拉动消费3420亿元,根据天风证券测算,2023年国内空调保有量7.9亿台,若政策持续时长同上一轮约3年,且政策落地可拉动存量市场中10%用户更新,则后续国内空调每年将增加更新需求约2620万台,占2023年国内空调销量的26%。并且,海外家电消费主流市场的需求或将进一步转好。天风证券指出,自2021三季度起美国耐用消费品库存同比增速逐步回落,2023年四季度美国耐用消费品库存延续同比下降态势,渠道库存水平不断走低。海外补库存以及需求修复或将带动出口进一步增长。
从空调保有量来看,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增长态势。据机构测算,2022年中国空调保有量约为6.2亿台,同比增长2.4%,2017-2022年复合增速为7.5%,2013-2022年复合增速为8.1%。而据IEA数据,2020年全球空调拥有量约为20.1亿台,年复合增速约为4.3%。而各国的家用空调拥有率差别较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据IEA预计,到2050年,全球空调的数量将增加到56亿台,相比2020年30年复合增速3.5%。
汽车需求方面,中国汽车产量自2017年达到2994万辆后开始连续三年小幅下滑,随着国家大力促进汽车消费,自2021年全球汽车产量恢复增长,中国汽车2023年产销量分别约为3016万辆、30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2%、12.0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21-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约为8276万辆、8163万辆、90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下滑1.4%、增长10.26%。
从汽车保有量来看,2023年年末中国汽车保有量达3.36亿辆,同比增长5.3%;世界汽车总保有量由2015年的12.87亿辆增至2020年的15.90亿辆,复合增速约为4.3%。比较来看,发展中国家汽车保有量规模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供给受限、需求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制冷剂预期存在一定供需缺口。据华安证券测算,2024年R32合计需求量18万吨,R32配额量14.2万吨,因此R32内销市场预期存在3.8万吨供需缺口;R125合计需求量6.3万吨,R125配额量6万吨,R125内销市场预期存在0.3万吨供需缺口;R134a合计需求量7.7万吨,R125配额量8.3万吨,R134a内销市场供需差0.5万吨,但到2025年供需差预计降至零。
国金证券表示,在配额基准期内,制冷剂生产企业连续三年通过低价、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导致企业连续三年制冷剂业务承担了巨大的利润压力,很多小型企业难以长期坚持。度过配额锁定阶段后,国内配额形成了供给端限制,使得制冷剂具有涨价基础,行业的企业具有通过涨价获得利润修复的诉求,且由于具有配额限制,并不担心行业内出现新的进入者,行业利润有望获得较大程度的提升。
从企业层面看,根据生态环境部2024年HFCs配额核发数量公示情况来看,巨化股份HFCs生产配额总量为22.44万吨,行业占比30.1%,R32、R134a、R125、R143a生产配额均位居行业首位。具体而言,根据可控口径:巨化股份R32、R125、R134a、R143a可控配额分别为10.78万吨、6.42万吨、7.65万吨、2.07万吨,行业占比分别为45%、39%、35%、45%;三美股份R32、R125、R134a、R143a可控配额分别为2.78万吨、3.15万吨、5.15万吨、0.63万吨,行业占比分别为12%、19%、24%、14%;东岳集团R32可控配额为4.73万吨,行业占比为20%;中化蓝天R125、R134a可控配额分别为2.77万吨、5.96万吨,行业占比分别为17%、28%;永和股份R143a可控配额为1.44万吨,行业占比为32%。根据权益口径,巨化股份R32、R125、R134a、R143a可控配额分别为9.59万吨、5.73万吨、6.87万吨、2.07万吨,行业占比分别为40%、35%、32%、45%;三美股份R32、R125、R134a、R143a可控配额分别为2.78万吨、3.15万吨、5.15万吨、0.63万吨,行业占比分别为12%、19%、24%、14%;东岳集团R32可控配额为4.73万吨,行业占比为20%;中化蓝天R125、R134a可控配额分别为2.39万吨、4.88万吨,行业占比分别为14%、23%;永和股份R143a可控配额为1.44万吨,行业占比为32%。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11月23日,2024《证券市场周刊》ESG“金曙光奖”评选圆满结束。本次评选同步揭晓了五大奖项及十大ESG领先企业榜单,数百家在各自细分领域内的领军企业荣获殊荣。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