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产量占比超30% 中国稳居全球第一产氢国地位

2024年03月27日 10:10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匡继雄

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的氢能,最近作为“前沿新兴产业”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引起广泛关注。

氢能是典型新质生产力

从要素构成来看,氢能的“新”主要表现为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

首先,新型劳动者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氢能产业涉及制氢、储运、加注、用氢等多个环节,链条较长,需要具备高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复合性新型人才。

其次,新型劳动资料在氢能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氢能生产使用的设备、工具和技术需要具备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兼容性、智能控制、环保及安全可靠等特点,这些要求推动了在氢能生产过程中使用高效的能源转换设备、先进的绿色能源技术等新型劳动资料。

第三,新型劳动对象凸显了氢能的应用前景。随着顶层设计的落地和氢能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氢能的应用场景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如,在交通领域,除了氢燃料电池车辆,火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也逐渐引入氢能技术;在工业领域,氢能正在被广泛应用于高温热能、化工原料和合成燃料等领域;在建筑领域,微型燃料电池、燃料电池供暖等应用也是氢能的新方向。这些“新”的应用领域展示了氢能的前景和潜力。

氢能的“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本质。氢能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是高质量。氢能作为优质的二次能源,可替代汽油、柴油等能源,与锂动力电池形成互补。相比传统燃料,氢燃烧或电化学产物仅为水,无碳排放和污染物,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与锂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车续航更长,加注迅速,无需充电。在供给侧能源安全方面,氢可以以水为原料制取,储量丰富,可循环制取;此外,采用风电、光伏电解水制氢可以解决弃风弃光的消纳问题,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通过加速培育氢能相关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有助于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必然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就是在发展绿色生产力。作为先进的绿色生产力,氢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先进。氢能产业链各环节都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如,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使得氢能能够在交通、储能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相关的关键设备和重大产品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以满足更高的效率和安全性要求。

二是产业先进。氢能产业正在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包括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多种制氢方式。此外,氢能产业还涉及交通、储能、工业等多个应用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氢能应用生态。

我国已成为

全球第一产氢国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将氢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地位,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和制高点,我国也紧跟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前沿,2022年出台《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氢能产业提供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截至目前,北京、江苏、天津、山东、四川、河北等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均陆续出台了省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加速培育氢能产业。

根据制取及碳排放量不同,制氢可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种类型。其中,目前市场上绿氢占比还很低,不过未来随着电力成本下降,绿氢将成为主流。

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统计,2022年我国氢气产量约为3533万吨,占全球氢气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稳坐全球第一大产氢国的宝座。

从制氢结构来看,目前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2022年煤制氢产量达到1985万吨,占比56%;其次为天然气制氢,占比21%。

从区域分布来看,西北、华东、华北位居国内氢气产量的前三名,合计占比达到74%,这主要是由于西北、华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华东地区化工园区聚集,均在制氢方面存在优势。

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到2050年,若要实现净零排放,全球对氢气的需求量将达到6.6亿吨,其中中国约为1.95亿吨,占比近30%。从增速看,2020年~2050年间每1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平均复合增速为4.8%、10.6%、5.9%。

国内企业加速布局

氢能产业关键设备

电解槽、储氢瓶、加氢站是氢能产业中不可或缺的设施,分别承担着氢气生产、储存和供应的重要功能。

1.电解槽

电解槽是绿氢赛道的核心设备。据势银公司统计,国内已布局或规划碱性电解槽的企业近200家,具备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生产能力的企业和机构有30家左右。2023年国内电解槽企业产能为11.5GW,且在2025年均有扩产计划,预计2025年全国产能超40GW。

电解槽行业仍处于群雄逐鹿阶段,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统计,2023年出货量前三企业为派瑞氢能、隆基氢能(隆基绿能子公司)、考克利尔竞立。

国内独立第三方产能规模居前的企业包括隆基氢能、阳光氢能(阳光电源子公司)、派瑞氢能、天津大陆、国富氢能、三一氢能(三一集团子公司)等公司。国内终端客户亦培育出多家成规模的电解槽企业,如中石化体系的石化机械、康明斯恩泽,华电体系的华电重工,中能建体系的北京电力设备公司,以及国电投体系的长春绿动等企业。

2.储氢瓶

根据内部结构选取材料不同,储氢瓶主要分为纯钢制金属瓶(I型)、钢制内胆纤维缠绕瓶(II型)、铝内胆纤维缠绕瓶(III型)及塑料内胆纤维缠绕瓶(IV型)。其中,IV型储氢瓶具备高储氢质量密度和低成本的优势,未来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目前主流储氢瓶企业如中材科技、中集氢能、天海工业(京城股份子公司)等正加紧推进IV型瓶产品的生产验证和产能建设。

3.加氢站

加氢站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等用氢技术推广的必备基础设施。根据香橙会研究院数据,2023年全国新建成加氢站62座,累计建成407座,数量全球第一。按各地区提出的氢能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将建成加氢站超1000座,未来两年加氢站将进入加速建设期。中石化、厚普股份、上海舜华等企业在氢能产业及加氢站建设方面积极布局。

交通及电力领域

应用潜力大

氢能下游有交通、电力、化工、冶金等应用场景。其中,氢能在交通及电力领域具备较大潜力,主要设备包括氢燃料电池和氢燃气轮机。

1.交通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运营集中在公交和物流领域,这与现阶段燃料电池汽车的中长途、中重载、固定路线运载定位相符。在400km~800km的中长途里程中,燃料电池汽车的续航优势较纯电动汽车更为明显。此外,燃料电池及储氢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远高于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大幅提升了中型和重型货车的载货能力。

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全年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710辆、5843辆,同比增长分别为55.3%、72%,产销成绩创出历史新高;其中,12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量1298辆、销量1512辆,分别同比增长98.8%、149.1%。后续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持续实施及非城市群政策积极跟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实现稳步增长。

2.电力领域

火力发电是当前全球主要的发电来源之一,但其对煤炭和天然气的依赖导致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采用氢为基础的绿色氢或绿色氨,可以有效解决火电行业低碳转型的问题。通过煤电掺氨燃烧至纯氨燃烧和气电掺氢燃烧至纯氢燃烧,实现火电向低碳调节电厂的转变。

火电掺氨主要有燃气轮机掺氨和锅炉掺氨两种形式,其中燃气轮机掺氢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路径。国内外公司在燃气轮机掺氢领域持续取得突破。目前通用电气(GE)在全球已有超过100台采用低热值含氢燃料机组在运行,累计运行小时数超过800万小时,其中部分机组的燃料含氢量超过50%,积累大量实践经验。GE将零碳排放的燃气技术分为五步,目标在2030年前GEHA燃气机具备100%的烧氢能力,最终实现零碳排放。国内开展氢燃气轮机相关项目的公司包括上海电气、杭汽轮集团、国家电投等企业。

责任编辑:zj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