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承承
在政策的引导下,氢能源越来越受到资本的关注,其未来发展空间有望超过锂电。
氢能源作为公认的清洁能源,在低碳和零碳能源背景下正在脱颖而出。年初至今,国家和各地方相继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从山东省试行氢能车辆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政策,到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各类政策的陆续颁布为氢能源发展护航。
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A股氢能板块相关公司在近期也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多只氢能源概念股表现不凡,比如洪涛股份、纽威股份、中天科技等。 截至3月11日,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氢能源指数在近20交易日内上涨幅度超过了16%。截至3月25日,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氢能源指数有所回调,在近5交易日下跌2.73%,拉长时间线来看,近两个月则上涨近4%。
氢能源市场前景广阔
氢能作为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正在加速推进,不仅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且有超过20个省份将氢能源发展列为当地首要发展任务之一。
就目前发展情况看,储能、电力、交通、工业领域等重点应用场景正在不断落地,比如内蒙古、吉林、甘肃、辽宁、新疆等地区的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各地进行的氢燃料电池车项目等。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国氢能产业链雏形已经形成,但相比锂电产业链结构布局的清晰,氢能产业链相对更为复杂,每一个具体环节都有很多公司涉及。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仅在氢能源“制、储、运、加、用”环节上布局的上市公司家数就已经超过了200余家。
“氢能源发展潜力巨大,未来有望成为下一个锂电。 ”国内咨询机构科方得Co-Found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表示,各级政府对氢能产业的扶持政策将持续推动其发展,加上氢能在能源转型、减少碳排放等方面的优势,氢能产业有望实现快速发展。 此外,氢能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的能源,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政策引导下,氢能源企业有了冲击资本市场的底气。 目前来看,除了已上市的亿华通、国鸿氢能、金源氢化外,近期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塑能源”)已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IPO上市。 据本刊不完全统计,除重塑能源之外,国富氢能、治臻股份等7家氢能公司也在积极筹备上市。
近年来,我国的锂电产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而同样是清洁能源之一的氢能,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又能否会成为第二个锂电呢?
“氢能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有望超过锂电。 ”万联证券西安部分析师屈放表示,氢能原料广阔,取材成本低,而锂的储量分布不均匀且提取成本较高。 尤其我国缺乏高质量锂矿,制约了锂电池的发展空间。 氢电池密度高,充电时间短,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如现在已经市场化的氢能重卡,之前就是由于锂电池密度低而无法市场化。 氢能与光伏,储能结合的空间更大,适合建立完整制氢,储氢的新能源体系。
绿氢是关键技术路线
在制氢方式上,虽然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电解水制氢等是当下常用的方式,但因煤制氢、天然气制氢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在制氢生产过程中则完全不存在碳排放,也因此被称之为绿氢,成为目前的主流技术路线。
根据制备方式及碳排看,氢气又分为灰氢、蓝氢、绿氢。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指出,若使用电网电力,目前绿氢生产超30元/kg,灰氢生产成本仅约10元/kg。 灰氢技术成熟且成本更低,目前占据全球氢气产量的95%以上。 据IEA预测,随绿氢成本的下降,2050年电解水制氢有望占比全球氢气总供应的35%。
中金公司研究部电力设备及新能源首席分析师曾韬表示,相比于传统以火电为主要能源来源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可再生能源制氢采用的是风电、光电等能源,通过将富余风力、光能资源转化的电能送入电解水制氢设备实现电-氢转换,可大大减少环节中的大量碳排放。
就现阶段具体项目落地情况看,风光制氢方向是较为明确的。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2月23日,内蒙古能源局发布了题为《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文件显示,已批复实施风光一体化制氢项目33个、绿氢规模68万吨/年,成为全国风光制氢示范项目主要建设地区。
此外,从2023年招标情况看,新一轮的风光制氢结合项目已开始布局。 譬如,2024年1月,中石化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制氢厂部分)获备案,该项目总投资59.4亿元,建设25个制氢厂房,每个厂房各配置8套电解槽,共计200套1000Nm3/h碱液电解槽电解水制氢装置。 全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示范项目在准格尔旗投产出氢,华电达茂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投运世界首条固态低压储氢生产线,乌兰察布绿电制氢项目输送管道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
据中金公司统计,2023年中国电解槽招标量约为1812MW,同比增长127%。 各地积极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2023年有大量绿氢项目申报立项,国内立项的绿氢产能超400万吨,年末落地项目仅5万多吨产能。
曾韬认为,随着绿氢项目逐步开工建设,电解槽招标需求将随之迎来大幅增长,预计2024年电解槽需求量有望保持翻倍增速。 从2023年企业中标情况来看,派瑞氢能、阳光氢能、隆基氢能为中标份额前三,合计市占率达80%,整体集中度依然较高。 “2023年众多新电解槽厂商推出产品并进行产品测试验证,预计2024年有望逐步迎来放量,市场或呈现百家争艳的局面。 ”
大规模商业化仍有距离
从应用场景来看,氢能交通是氢能利用重要场景之一,氢能汽车是氢能源落地和商业化较为成熟的模式之一。 目前,国内销售的氢燃料汽车主要应用在商用车领域,包括大型客车、重卡以及其他货车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公布的2023年12月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数据显示,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当月产销分别约为1300辆、1500辆,同比增长分别为98.8%、149.1%; 2023年全年产销分别约5600辆、5800辆,同比分别增长55.3%、72.0%。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数据尽管在2023年提升明显,但产销量与锂电汽车相比仍少的可怜,但好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前景足以给市场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也导致很多上市公司积极布局其中。
3月5日,亿纬锂能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联营企业惠州亿纬氢能有限公司,现已具备阴离子交换膜(AEM)、AEM制氢电解槽、氢燃料电池电堆等核心技术。 3月11日,大洋电机在互动平台回复称,氢燃料电池业务主要聚焦核心零部件研制,部分产品已实现小批销售。
此外,海马汽车3月12日在互动平台表示,“本年度经营中,公司将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推广、海外市场开拓、B端产品研发及赛道开拓以及低效无效资产减负瘦身等多方面持续开展相关工作,努力提升公司经营业绩”; 美锦能源也同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体系内共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1099辆,是目前为止全国实际商业化运营的最大规模。 ”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切入到氢能源汽车这一赛道,但在国内加氢站数量不足和制氢、运氢、储氢配套设施缺乏的大背景下,涉足氢能源汽车行业也并非易事,仍会面临重重挑战。
屈放认为,制氢、运氢、储氢配套设施仍不完善,无法大规模量产,如电解槽的产量,纯运氢管道和天然气氢气双管道的铺设等。 目前氢能市场化最核心的因素仍然是成本,如何降低成本已经成为多数企业重点突破的方向。 对于投资者而言,布局氢能产业需要先从上游制氢领域切入,同时需要关注氢能运输和辅助设备,其次才是中下游应用领域。 氢能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虽然在重卡、货车等领域实现商业化,但绿氢全面实现产业化仍需要一段时间。
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也公开表示,目前,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但氢能作为一种“能源产品”,尚未实质性纳入能源建设管理体系,在发电、储能、工业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仍有待创新,“氢—电—气—热”的耦合与协同尚未形成,各领域商业化推广进展缓慢,一定程度影响了能源体系整体效能发挥。
(本文已刊发于3月16日《证券市场周刊》,原标题为。文中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11月23日,2024《证券市场周刊》ESG“金曙光奖”评选圆满结束。本次评选同步揭晓了五大奖项及十大ESG领先企业榜单,数百家在各自细分领域内的领军企业荣获殊荣。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